科學決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張和:寧夏新華軒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1.難當頭而自強不息,功名就而厚德載物
張和,中國化學會會員,寧夏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吳忠市優秀人才,青銅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吳忠市第六次黨代會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2019年、2021年兩次榮獲青銅峽工業園區優秀共產黨員。
為了應對水泥、粉煤灰、礦渣粉等摻和料的性能變化,特別是砂石材料的質量波動等因素影響,使得聚羧酸系減水劑在混凝土工程實際應用中經常出現減水率低,混凝土坍落度損失過快的問題,他主持了《高性能聚羧酸外加劑的合成與應用研究》研發項目成果已成功轉化應用,從實驗方案設計、原材料選擇、工藝優化等多方面進行反復驗證和性能評價,確保開發的新產品各項性能指標符合項目預期目標,工藝簡單且符合綠色發展理念。
作為總工程師,他還指導完成了《廢砼泥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項目研究,并順利完成并轉化應用。該技術實現了混凝土廢棄泥漿水有效分離并循環利用,從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廢棄物處理費用,實現了混凝土企業廢渣的資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前景。形成一套完整的廢泥漿水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方法和廢渣利用技術規程;該技術也申請了一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已取得授權。
近5年來,張和先后研究開發新產品6個,制定企業標準3個(已在企業實施),為提升企業的品牌傳播和影響力,主持完成公司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示范企業的申報認定工作;完成公司知為提升識產權貫標和鐵路產品CRCC認證工作,爭取支持資金80余萬元。張和主持和參與科技研發項目6項,發表論文5篇(第一/合作作者),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榮獲寧夏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1項,榮獲吳忠市職工技術成果創新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自治區職工技術成果創新獎優秀獎,完成科技廳科技成果登記1項。2019年入選寧夏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計劃,2020年被評為吳忠市優秀人才。
2.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推動企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創新力量。而談起創新,許多人覺得這個詞高不可及,離自己太遠,仿佛創新只是那些科研人員和科技部門的事,只是“象牙塔”中科學家的事。其實,恰恰相反,創新無處不在。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它的含義更加豐富,各行各業進行的新嘗試、新探索,各級各部門確立的新思路、新機制,廣大干部職工立足工作崗位進行的小改進、小創造、小發明等等,都是創新。因此,可以說創新無處不在,創新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人人皆可創新,只要我們人人堅持創新,就能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就一定能收獲創新帶來的巨大效益。
毫無疑問,張和的工作是辛苦的。但在他看來,辛苦工作的同時,自身也是收獲滿滿。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我熱愛我的工作,它不單單給我帶來充實感,更重要的是,它帶給我快樂,帶給我滿足,帶給我價值,帶給我無限的前進動力?!睆埡屯疽云洹疤ぬ崒嵶鍪?,勤勤懇懇做人”的信條,認真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職責;真誠的對待他人,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把做好本職視為自己最大的職責和最高的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的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并為大家樹立了楷模與榜樣。
龍馬素有千里志,不待揚鞭自奮蹄。張和力求將各個方面做得更好,展現自我價值,推動企業不斷發展。張和的人生信念向我們傳遞的是從容,是樂觀,是奮斗,是不肯落后的精神,是心懷大志的強者充滿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對歲月中那些風雷電雨自豪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