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羅天文:寧夏東部熱電股份有限公司設備檢修員
1.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羅天文,畢業于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畢業后進入國家能源集團石嘴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現就職于寧夏東部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發電企業設備檢修工作,先后負責過鍋爐鰭片換熱管、主蒸汽管道及閥門、高壓給水泵、熱網循環水泵、凝結水泵、燃機本體的檢修工作。羅天文4年的電力行業理論學習,10年的電廠檢修工作經驗,為他建立了理論經驗相結合,立體化、全面化的電廠設備檢修經驗宮殿,能讓我在處理現場設備存在的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但同時,他也慢慢的發現了一些問題。
電廠設備較為復雜,專業化知識要求較高,頻發缺陷較為集中,豐富的檢修經驗使得羅天文在處理常規缺陷時可以很快的分析問題并加以解決,但同時,豐富的檢修經驗也容易致使他陷入固有的思維模式。設備出現的問題是得到了解決,但是不是最優解決辦法呢?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這也是羅天文在一次次檢修中不斷去思考的問題。在沒有接觸到創新思維前,這些問題仿佛一團亂麻,毫無頭緒。
2. 終日乾坤,與時攜行
2014年的供熱期,供熱首站的循環水泵半年時間,修了有30多次,主要問題就集中在機械密封漏水上,對于機械密封漏水,羅天文據自己的檢修經驗做出判斷,認為及時更換就可以了。但是更換不久,就又會發生漏水的現象。經過仔細的查找問題,發現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原有機封壓縮量非常不容易控制。第二機封動靜結合面壓縮緊力由單根彈簧提供,長時間運行會導致彈簧彈力降低。第三、機封無密封冷卻水接入,在長時間運行過程中,會造成機封密封面高溫磨損。羅天文及時發現了問題,但是在提出解決方案時遇到了困難。
偶然的一次機會,羅天文發現電動給水泵采用的整裝式多彈簧機封,壓縮量是預先調整好的,無需再進行人工調整,簡單方便;機封壓縮量由獨立的18個小彈簧進行控制,能保證動靜結合面壓縮緊力均勻分布到各個小彈簧上,大大延長了彈簧的使用壽命;機封引入一路密封冷卻水,起到潤滑動靜結合面及冷卻機封的作用,大大延長了機封的使用壽命。他內心不禁在想:三個問題都解決了,那是不是可以將它運用到供熱首站循泵上?根據這一思路,通過對供熱首站的循環水泵機封進行改型,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鍋爐在停爐以后,需要充氮氣進行保養,利用向鍋爐汽水管道充入氮氣的方法,使氮氣隔絕氧分子與管壁的接觸,有效阻止鍋爐受熱面金屬管壁與氧氣及水發生的化學腐蝕??墒菍嶋H操作中,常會因為閥門泄露、氮氣壓力不足、法蘭泄露等問題,導致氮氣壓力無法維持。最初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挨個閥門進行檢查,可實際上,由于鍋爐閥門多為焊接閥,輕微泄露根本無法進行判斷,鍋爐停機保養一度陷入僵局。從閥門泄露解決不了問題,那怎么辦呢?問題出現僵局可是創新的大腦不會停滯,末端的問題解決不了,那就通過朔源,回歸本質問題。為什么要檢查閥門泄露?因為氮氣壓力下降;為什么要用氮氣?因為鍋爐停機保養需要;為什么鍋爐停機需要保養?因為鍋爐受熱面金屬管壁腐蝕;為什么鍋爐受熱面金屬管壁會發生腐蝕?因為氧氣和水汽會導致鍋爐受熱面金屬管壁化學腐蝕。一步步的思考,也將原本停滯的問題分解成了容易解決的小問題。而每一個小問題,又都可以得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原本看似無解的問題,一下子得到了無數的解,思路一下子開闊起來。最終,在無數的解里面,終于選擇出了最適用的方案——用干燥的儀用壓縮空氣對鍋爐高低壓汽水系統管道進行吹干,以保證管道內濕度較低。方案有了,真正實施的時候又出現了問題,由于設計初期并沒有設計該壓縮空氣供氣管道,此項工作均臨時采用膠皮管連接。膠皮管道連接存在操作不便、影響美觀、人員跌倒等隱患,此外,膠皮老化也會導致充儀用壓縮空氣過程中將膠皮管內壁雜質吹入汽水系統管道的風險,嚴重時會導致汽水儀表管等較細管道堵塞。鑒于此,應新增鍋爐高低壓汽水系統管道專用充儀用壓縮空氣管道,管道采用不銹鋼材質。至此,鍋爐保養問題得到了完善解決,這也是羅天文應用創新思維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又一范例。
3. 惟進取也故日新
羅天文在回顧自己的創新經歷時發現,很多時候,檢修經驗會限制人的想法,即使想法不被限制,連續對于創新的應用,讓他越發清楚了創新思路對生產檢修工作帶來的好處,創新就像一盞明燈,一旦找到合適的方向,將會迸發出無數的解決方法,這也使得我有意識的對每個難題都想用創新的方法加以解決,可這時他卻發現,創新的明燈如同隱入薄霧,忽明忽暗,當你需要它的時候,不會很順利的找到創新思路,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但是很快,事情便迎來了轉機。
2022年,羅天文帶著生產中設備的難題——循環水泵出口蝶閥密封性較差,也帶著他對于創新這個方法的求知以及疑惑,參加了由銀川科學技術學會組織的2022年一線創新工程師認證培訓班,系統的學習了Triz創新理論。通過Triz方法,將難題轉化為Triz模型,利用Triz工具求出通用解,再轉化為解決方法。原本無法抓住的創新方法,有了理論支持,也為創新找到了一條明確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創新的效率,創新變得有跡可循。通過本次學習,羅天文也學以致用,利用所學知識對生產中產生的問題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提出了許多更為理想的解決辦法,并最終順利完成了創新二級工程師的認證。
困難總是會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正確的方法使得創新有跡可循,只有正確掌握創新方法才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失敗和挫折在所難免,創新本來就是要解決困難的,而困難,正是我們創新創效的契機與動力。創新,沒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