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是整理事實,以便從中得出普遍的規律和結論。
韓武珍:中衛市興韓蔬菜流通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1.沖鋒在前:踐行黨員使命擔當
韓武珍,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韓閘村一隊村民,提起韓武珍,就如同提起當地家喻戶曉的“韓閘韭菜”。合作社成立之初,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種韭菜的小拱棚設施劣勢日趨顯現,看到這一情況,合作社理事長韓武珍和自治區農科院種質資源研究所合作,率先實驗示范全鋼架中拱棚四座,中拱棚韭菜種植在降低人工成本,便于機械化操作及病蟲害防控,提高品質及產量方面實驗效果明顯。經過實驗示范,合作社掌握了建棚及韭菜生長等技術要領。
2014-2016年與寧夏農科院合作并實施韭菜拱棚新型棚型升級改造,聘請了自治區農科院、中衛市農廣校等專家就中拱棚建棚技術,中拱棚韭菜種植技術、韭菜產品質量安全對種植戶系統進行了培訓,效果良好,效益提高20以上%。2016年通過合作社與外地客商簽定購銷合同的農戶激增到852戶,涉及種植面積3450余畝,占全鎮種植戶數的71%,總產量達11040噸、簽訂合同的家庭收益比沒簽定的多出11.2%,年家庭人均純收入多出8.3%。此后,韭菜小拱棚種植改造為韭菜中拱棚種植的模式升在所在地東園鎮如火如荼興起,推廣總面積增加到近8000畝,農戶純收入提高了近15.6%,新型棚型升級改造取得成功,已全面推廣。
合作社被農業部等九部委評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帶動東園鎮近2000名勞動力由冬閑變為冬忙,既鼓足了農戶“錢袋子”,又充實了市民“菜籃子”,同時,將原來的草繩捆綁改為精致的塑料繩袋并標上了商標,運往河北、山西、陜西、新疆等周邊地區,拓寬了市場,打開了銷路,達到了雙贏多收的效價值。
2. 全心投入: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韓武珍圍繞韭菜產業發展,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以農技服務中心為依托,以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市農技推廣中心技術指導為支撐,2016年通過實施拱棚韭菜東西走向栽培試驗,提高拱棚韭菜機械化操作便利;2017年通過試驗示范引進新“富韭十號”、“獨根紅二號”,并全面推廣;2017年通過引進韭菜收割機,提高韓閘韭菜收割的工作效率。在發展過程中持續20多天的大雪導致的低溫嚴寒,使小拱棚受凍嚴重,主要就是棚膜流滴性、保溫性、透光性較差,棚內蓄熱力弱,散熱較快所致,2018年通過通過實施拱棚韭菜多色膜對比試驗,確定韭菜專用“特級紫光膜”為拱棚韭菜最適合的棚膜,瞅準商機的他向信用社申請貸款50萬元,從山東引進了優質的韭菜專用紫光膜。采用賒銷方式,使合作社成員及部分種植戶使用了紫光膜,當年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示范引進新品種5個“中露1號”“富韭黑苗”“中綠韭菜1號”“嘉興二代”“壽光獨根紅9-1 ”,新技術2項,研發科技成果2項,(一種斜拉式拱棚、一種噴灌設施),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80%以上。
3. 示范帶頭:生產抗疫兩不誤
作為一名黨員,韓武珍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帶頭作用,發展生產、防控疫情兩不誤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在疫情發生后,韓閘村黨支部召開了疫情防控工作會議,他主動提出到防疫一線去。積極配合村黨支部做好其他疫情防控工作,晚上再回家打理養殖合作社。在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他積極組織工作人員在菜地里摘作為一名黨員,韓武珍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帶頭作用,發展生產、防控疫情兩不誤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在疫情發生后,韓閘村黨支部召開了疫情防控工作會議,他主動提出到防疫一線去。積極配合村黨支部做好其他疫情防控工作,晚上再回家打理養殖合作社。在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他積極組織工作人員在菜地里摘菜、打包、裝車,將4000斤“韓閘”牌愛心韭菜支援給了武漢人民,幫助他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為文昌鎮、東園鎮防疫點捐贈韭菜2200多斤,個人捐款1000元。
耀眼的光環下,他不驕不躁,謙虛謹慎,他深知百尺杠頭更進一步。對于今后的發展,信心滿懷,他表示將不余遺力地做大、做好、做強合作社,為社會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